精铸造加工后变形多因内应力释放、加工工艺不当或材质特性导致,需根据变形程度与铸件材质,选择机械矫正、热矫正或时效处理,恢复尺寸精度。
轻微变形(偏差0.1-0.5mm)用机械矫正。针对小型精铸件(如齿轮、连接件),采用手动压力矫正,用铜锤轻敲变形部位,配合百分表实时监测,直至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。中型铸件(重量5-10kg)用压力机矫正,将铸件固定在专用工装内,缓慢施加压力(不锈钢铸件压力5-8MPa,铝合金3-5MPa),保压10-15分钟,避免一次性施压过大导致开裂。矫正后需进行尺寸检测,确保关键尺寸(如孔径、公差)符合图纸要求。
中度变形(偏差0.5-2mm)选热矫正。按铸件材质确定加热温度,碳钢精铸件加热至600-700℃(暗红色),不锈钢800-850℃,保温时间按厚度计算(每10mm保温30分钟),使材料塑性提升。加热后用专用夹具固定变形部位,缓慢冷却至室温(冷却速度50-100℃/小时),减少二次变形。例如不锈钢轴承座变形1.2mm,加热至820℃保温1小时,用夹具固定后随炉冷却,变形量可降至0.2mm以内。热矫正后需进行去应力退火(温度500-600℃,保温2小时),消除矫正过程中产生的新应力。
严重变形(偏差>2mm)需结合时效处理。先对铸件进行整体时效处理,铝合金采用人工时效(120-150℃保温4-6小时),消除铸造与加工内应力;铸铁件采用低温时效(200-250℃保温8-10小时),稳定组织。时效后再进行机械或热矫正,降低矫正难度。若变形涉及复杂结构(如多型腔、薄壁件),需分区域逐步矫正,先矫正主要变形部位,再微调次要部位,避免相互影响。
矫正后需强化质量把控。所有矫正后的精件需进行无损检测(如X光、渗透检测),排查是否存在隐性裂纹。关键部位尺寸用三坐标测量仪复检,确保符合CT5-CT7级精铸造公差要求。日常加工中,可通过优化加工顺序(先粗加工去除大部分余量,再精加工)、控制切削参数(切削速度不锈钢80-100m/min,铝合金150-200m/min),减少加工应力导致的变形。